理解 “共价键”,从定义本质、形成原理、核心特征及与其他化学键的区别展开,结合实例和图示逻辑(文字模拟),让你既能掌握基础概念,又能明白其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。
一、共价键的核心定义:从 “电子共享” 理解本质
共价键是化学中最基础的化学键之一,核心是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相互作用,其本质是 “电子云重叠产生的静电吸引力”—— 简单来说,就是两个或多个原子为了达到 “稳定电子结构”(通常是最外层 8 电子稳定结构,即 “八电子规则”),各拿出部分电子 “共同拥有”,从而形成紧密结合的化学键。
关键术语解析(避免理解偏差):
-
共用电子对:参与成键的原子各提供 1 个或多个电子,这些电子不再只属于单一原子,而是在原子间的区域运动,形成 “共用电子对”(也叫 “成键电子对”)。例如 H₂分子中,2 个 H 原子各提供 1 个电子,形成 1 对共用电子对,可表示为 H:H(“:” 代表共用电子对)。
-
稳定电子结构:多数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少于 8(如 H 最外层 1 个、O 最外层 6 个、C 最外层 4 个),通过共用电子对,可让最外层电子数达到 8(H 为 2),从而处于能量更低、更稳定的状态。
-
成键微粒:共价键的成键微粒是原子(主要是非金属原子,如 H、O、C、Cl 等),这与离子键(成键微粒是阴阳离子)有本质区别。
二、共价键的形成原理:以典型分子为例拆解
理解共价键的形成,最好从具体分子入手,通过 “电子分布变化” 看清成键过程,以下是 3 个典型案例:
1. 氢气(H₂)分子:最简单的共价键
-
单个 H 原子:核外只有 1 个电子(最外层 1 电子),未达到稳定结构(H 的稳定结构是最外层 2 电子);
-
成键过程:2 个 H 原子相互靠近时,各自的电子云(电子运动的区域)逐渐重叠,1 个 H 的电子与另 1 个 H 的电子形成 “共用电子对”,此时两个 H 原子的最外层均拥有 2 个电子(稳定结构);
-
结果:形成 H-H 共价键,两个 H 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结合为 H₂分子,可表示为 H:H(或 H—H,“—” 代表 1 对共用电子对)。
2. 水分子(H₂O):多个共价键的形成
-
单个 O 原子:最外层 6 个电子,需 2 个电子达到 8 电子稳定结构;单个 H 原子需 1 个电子达到 2 电子稳定结构;
-
成键过程:1 个 O 原子分别与 2 个 H 原子靠近,O 原子提供 2 个电子(每个 H 原子对应 1 个),每个 H 原子提供 1 个电子,形成 2 对共用电子对(O 与第一个 H 共用 1 对,O 与第二个 H 共用 1 对);
-
结果:形成 2 个 O-H 共价键,构成 H-O-H(水分子),O 原子最外层达到 8 电子稳定结构,2 个 H 原子均达到 2 电子稳定结构。
3. 二氧化碳(CO₂)分子:双键的形成
-
单个 C 原子:最外层 4 个电子,需 4 个电子达到 8 电子稳定结构;单个 O 原子需 2 个电子达到 8 电子稳定结构;
-
成键过程:1 个 C 原子与 2 个 O 原子分别形成 “双键”—— 每个 O 原子提供 2 个电子,C 原子为每个 O 原子提供 2 个电子,形成 2 对共用电子对(即 1 个双键),两个 O 原子共与 C 原子形成 4 对共用电子对;
-
结果:形成 O=C=O(二氧化碳分子),C 原子最外层达到 8 电子稳定结构,2 个 O 原子也均达到 8 电子稳定结构(“=” 代表双键,即 2 对共用电子对)。
三、共价键的 3 大核心特征:区分于其他化学键
共价键有三个显著特征,这些特征决定了共价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,也是判断共价键的关键依据:
1. 饱和性:成键数量有限制
共价键的 “饱和性” 指一个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数量是有限的,取决于该原子最外层可提供的未成对电子数。例如:
-
H 原子最外层只有 1 个未成对电子,只能形成 1 个共价键(如 H₂中 H-H、H₂O 中 H-O);
-
O 原子最外层有 2 个未成对电子,最多形成 2 个共价键(如 H₂O 中 O 与 2 个 H 成键、CO₂中 O 与 C 成双键);
-
饱和性决定了共价化合物的化学式是固定的(如 H₂O 而非 H₃O),这与离子键(无饱和性,如 NaCl 中 Na⁺和 Cl⁻可按任意比例堆积)不同。
2. 方向性:成键有固定角度
共价键的 “方向性” 指原子形成共价键时,电子云会沿特定方向重叠,使共价键有固定的空间取向。这是因为电子云(尤其是 p 轨道电子云)具有方向性(如 p 轨道呈哑铃形,沿 x、y、z 轴伸展),只有沿电子云密度最大的方向重叠,才能形成稳定的共价键。
例如水分子(H₂O)中,O 原子的 2 个 O-H 键夹角约为 104.5°,就是因为 O 原子的 2 个未成对电子分别在两个相互垂直的 p 轨道上,电子云沿特定方向与 H 原子的电子云重叠,形成固定角度的共价键。
方向性决定了共价化合物的空间结构(如 CO₂是直线形、H₂O 是 V 形、CH₄是正四面体),进而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(如溶解性、沸点)。
3. 键参数:描述共价键的 “强度” 和 “长度”
为量化共价键的性质,常用 “键能”“键长”“键角” 三个键参数描述:
-
键能:断裂 1mol 共价键所需的能量(单位:kJ・mol⁻¹),键能越大,共价键越牢固,物质越稳定(如 H-H 键能为 436kJ・mol⁻¹,比 O-H 键能 343kJ・mol⁻¹ 大,所以 H₂比 H₂O 更难分解);
-
键长:成键原子原子核间的距离(单位:pm,1pm=10⁻¹²m),键长越短,共价键越牢固(如 C-C 键长 154pm,C=C 键长 134pm,双键比单键更短、更稳定);
-
键角:分子中相邻两个共价键之间的夹角(单位:°),键角决定分子的空间结构(如 CH₄中 C-H 键角 109°28′,呈正四面体结构)。
四、共价键与离子键的核心区别:避免混淆
共价键和离子键是两种最主要的化学键,二者在成键微粒、成键方式、性质等方面差异显著,具体对比如下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