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理解 “极差” 的计算方法,需先明确其核心是反映数据的离散程度,计算逻辑简单但需注意数据筛选的细节。我会从定义、计算步骤、实例解析及注意事项展开,帮你快速掌握并避免常见错误。
一、先明确:极差是什么?
极差(Range)是统计学中描述数据离散程度的基础指标,核心是反映一组数据中 “最大值” 与 “最小值” 的差距,差距越大,说明数据的波动范围越广;差距越小,说明数据越集中。
例如:班级学生考试分数为 85、92、78、95、88,极差能快速体现 “最高分” 与 “最低分” 的差距,让我们直观了解分数分布的跨度。
二、极差的计算:2 步就能算完
极差的计算逻辑极其简单,只需两步,无论数据量多少,核心都是 “找最值→算差值”:
步骤 1:找出数据中的 “最大值” 和 “最小值”
-
先将数据按从小到大(或从大到小)的顺序排列,方便快速定位最值;
-
若数据量少(如 5-10 个),可直接肉眼识别;若数据量多(如几十上百个),可借助 Excel 的MAX()函数(找最大值)和MIN()函数(找最小值)快速获取。
步骤 2:用 “最大值 - 最小值” 计算极差
极差的计算公式为:
极差 = 最大值 - 最小值
注意:极差是 “差值”,结果一定是非负数(若所有数据相等,极差为 0)。
三、实例解析:不同场景下的计算示范
通过 3 类典型数据场景(简单数据、带重复值数据、分组数据),帮你掌握具体应用:
实例 1:简单单组数据(无重复、无异常值)
问题:某小组 5 名同学的身高(单位:cm)为 165、172、168、175、169,求极差。
解答:
-
找最值:将数据排序→165、168、169、172、175,最大值 = 175,最小值 = 165;
结论:该小组同学身高的极差为 10cm,说明身高跨度为 10cm。
实例 2:带重复值的数据
问题:某商店 7 天的销售额(单位:元)为 2000、1800、2000、2500、1800、2200、1800,求极差。
解答:
-
找最值:排序后→1800、1800、1800、2000、2000、2200、2500,最大值 = 2500,最小值 = 1800;
-
算极差:2500 - 1800 = 700(元);
结论:销售额极差为 700 元,体现 7 天内销售额的最大波动范围。
实例 3:分组数据(需先确定组界)
问题:某班级 40 名学生的数学成绩分组如下,求极差。